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0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587篇
林业   1124篇
农学   513篇
基础科学   314篇
  1249篇
综合类   2864篇
农作物   345篇
水产渔业   160篇
畜牧兽医   456篇
园艺   114篇
植物保护   25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367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511篇
  2011年   485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418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杉木林下植被对5~15cm土壤性质的改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西大岗山山下林场杉木人工材5-15cm土壤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细菌中芽孢杆菌,放线菌中灰色菌丝群以及真菌中的曲毒和木霉数量,随林下植被盖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72.
抚育间伐对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以15块人工落叶松纯林演化后形成的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为对象,间伐后12年观测结果,研究间伐对林分和树木生长、树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等因子的影响。间伐强度分为2级:中度(平均为20%)和强度(平均为30%)。结果表明:间伐促进了保留木生长的显著增加,但不同间伐强度间无显著差异。林分及单木的直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均表现相同的趋势即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间伐没有显著地增加12年间的总收获量。伐后对照样地表现为较高的枯损,枯死木主要是落叶松和阔叶树。林分进界株数严重不足,进界的主要树种是云冷杉、阔叶树和红松,以耐荫树种为主。从枯损和进界看,如果能对红松和阔叶树进行保护,这种林分很可能逐渐演化为阔叶红松林。建议对红松和阔叶树进行保护,使林分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各林分的树种组成在12年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即间伐没有显著地改变林分的树种组成,目前的树种组成即落叶松、其他针叶树(云杉、冷杉和红松)和阔叶树组成比约为6∶3∶1可能是相对稳定的群落。20%和30%的间伐强度没有显著地改变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灌草生物量和土壤物理性质,间伐样地的物种多样性略有提高;间伐样地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善,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都大于对照;林下灌草生物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3.
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龙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1):128-131
合理的国有林产权制度,有利于理顺和调整国有林产权主体关系,实现各产权主体合理的利益分享,对于促进国有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国有林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  相似文献   
74.
本文通过测定脱氯程度不同的漂白胶样品的结合氯含量、热寿命、软化点和颜色,研究了漂白胶脱氯反应的性质,结合氯含量与热寿命的关系以及软化点和颜色的变化规律。发现漂白胶的脱氯反应是一级反应,分为两段,前一段的反应常数为后一段的四倍,说明一部分氯容易脱除,而另一部分则比较难,后者留在漂白胶中对贮存性影响不大。此研究结果为解决漂白胶贮存性差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途径。通过测定一批样品在多年存放期间热寿命的变化,证实了本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5.
The T'OLCHE' is a protected forest belt about 10–20 m wide that runs through the Mayan landscape on the limits of the maize fields of the farmers. This study explores its traditional use and management and traces how it has changed in the last 30 years in the study village in Yucatán, Mexico. A major change is in its extent; little remains of the 10–20% of the area it occupied in the past. Two of the causes of this are identified as being a credit programme of the local bank and 1973 state legislation concerning cattle.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decline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with other farmer-perceived changes in overall landuse, including a fall in maize yields. The ecological roles of the T'OLCHE' are examin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T'OLCHE'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fallow vegetation and in the maintenanc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case of the T'OLCHE' suggests the need for a diversified and politicized look on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76.
杨树材性成熟龄模型的建立及树体内幼龄材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叶杨和北京杨的材性测定值(导管分子长度或木纤维长度或导管腔径)作为因变量,以年轮数作为自变量,建立材性成熟非线性模型,以此为依据讨论成熟龄问题,并对幼龄材在树体内的分布进行分析。导管分子长度、木纤维长度和导管腔径的成熟龄模型为应用分段回归分析方法拟合的二次方程和定数函数结合的非线性方程,方程的决定系数在0 85 7~0 991之间,并在0 1 %水平上达到显著。以导管分子长度作为材性指标,应用这个非线性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材性成熟龄及幼龄材半径因树种、立地的灌溉条件不同存在差异。无灌溉北京杨6~1 0年达到成熟,幼龄材半径为5 2mm左右;无灌溉小叶杨2 4~2 9年达到成熟,幼龄材的半径为90mm左右;灌溉小叶杨1 3~1 5年左右达到成熟,幼龄材的半径为85mm左右。  相似文献   
77.
竹材具有明显的变异性,为了稳定产品的质量,需要统一采集和加工的方法.本文参照国标作法和国际标准(ISO)对毛竹的采集和加工方法作出统一的规定,其中包括竹材的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数量、竹龄、竹材的胸径、长度、稍径、竹材的材质,以及竹材的分段方法,竹秆大小端的长径、短径、壁厚、圆度、削尖度提出具体的要求.根据统一方法加工的竹秆变异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78.
红锥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福建华安红锥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分析表明 :红锥天然林土壤各营养元素含量丰富 ,表土层养分状况优于深土层 ,但土壤偏酸 ,淋溶与富铝化作用强烈。红锥天然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林下凋落物的水源涵养功能均比一般杉木人工林优越。  相似文献   
79.
对粤北山区速生树种小红栲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并据此分析了该木材的加工利用价值,提出了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0.
绿秆黄槽白夹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是天然形成的园艺新品种,1989年以来,对其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它的“地下茎—笋—幼竹—成竹”的生长规律以及出笋和退笋的特点,为制订科学的培育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